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 >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科普 >

心理科普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心理科普

新冠后遗症,这些症状中医疗法可改善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159 发布时间:2023-01-14

经过第一轮的国内“全民免疫活动”。我们中的许多人遭遇了新冠“后遗症”,这也叫long covid,是指新冠感染后76%的人有以下后遗症:长达数月的疲劳、咳嗽。

具体的有:失眠(睡眠障碍)占26%,头发脱落占22%,嗅觉障碍占11%,心悸、关节痛占9%,食欲不振占8%,味觉障碍占7%,晕眩占6%,腹泻呕吐、胸痛占5%,喉咙痛或难以吞咽占4%,而且是老年人比年轻人多、女人比男人多。你有这些症状吗?

科学抗疫,合理使用中医才更好

中华民族历史上之许多抗疫经验,早已经说明这个事实;自西汉以来,中国依靠中医成功抗击的大型瘟疫就高达321次!先辈们早已积累并传承下来了各种防治瘟疫的系统性方法与经验,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经典代表,历史上的抗疫经验,中药“大锅汤”漫灌是很普遍的方式。

另外,大量非药物疗法比如针刺、香囊、艾灸、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足浴、膳食,包括健身功法(五禽戏、八段锦等)以及心神调节等综合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上诸防疫方法,我们挑香囊,中医推拿,艾灸做个简单介绍。

01、香囊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早在2020年4月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就介绍:“从中医观点来看,人体感染病毒,为疫毒趁机入侵而发病;而内在因素则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在古代,佩戴香囊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避瘟除秽、驱蚊防虫防病的方法。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鼻黏膜下血管丰富, 挥发性药物可迅速经黏膜血管弥散至全身, 刺激分泌IgA;药物芳香气味亦可刺激鼻神经, 通过神经-体液反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为了方便大家使用,我们特制作一批香囊,这款香囊轻便、灵巧、美观、有效,自用送人皆可。可以挂在孩子书包上,或放在衣兜里,亦可摆在车里。每日嗅闻数次,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02、中医推拿

推拿疗法(俗称按摩、导引)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也有人称之为“元老医术”。通过推拿来预防瘟疫早已被史书所记载,宋代《医说 · 养生修养调摄 · 般(搬)运捷法》中谓:

“扬州有武官侍其某者…终不染瘴…初不服药,唯每日五更起坐,两足相向,热摩涌泉无数,以汗出为度。”坚持每天早上以擦法按摩涌泉穴,可以提升正气预防瘟疫,达到身居瘴疫这种瘟疫肆虐横行之地十余年而不染病的目的。

《金匾要略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怜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指出人要具备未病先防的思维,防治外来邪风侵袭经络,同时要遏制病邪深入脏腑,症状尚比较轻微之时,就使用针灸、推拿等手段加以遏制。
 


推拿对于提高免疫力预防新冠肺炎的作用总结起来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加强太阳经对外邪的防护作用,重视斜方肌以及颈椎周围穴位为重点进行推拿;

其二治脊强督,振奋阳气,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督脉又为一身阳气之总督,通过推拿督脉来振奋一身之阳气;

其三是通过推拿强壮穴来提升正气增加对病邪的抵抗能力。

从而调整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的正气强盛,风寒湿等邪毒疫气就无法入侵,达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03、艾灸

艾灸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特色疗法之一,是用燃烧的艾叶(艾绒)来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国有数千年的艾灸防治疾病的应用历史。《扁鹊心书》有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医学人门》有云“凡病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

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调整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各系统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尤其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及预防保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中,艾灸疗法解毒辟秽、扶正祛邪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运用艾灸进行空气消毒、疾病治疗和健身防疫在医疗机构、家庭社区中广泛开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以及中国针灸学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均明确提到了艾灸疗法的运用。

疫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致病因子和人体正气的盛衰两个方面。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艾灸的热、光、烟因素皆可起到不同程度的扶正祛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