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媒体报道
抑郁症入侵大学生,谁有责任?
引子:北京卫生部门在汇报中提到,大学生的精神卫生问题十分严重。大学生的抑郁症现患率已达到23.66%。卫生部门估计,北京地区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以2004年为例,北京地区高校在该年共有19名学生自杀身亡,自杀率为10万分之1.9,仅北京大学一年就有8人自杀。
大学生自杀有各种原因?有的是由于感情受挫;有的是由于学习失败,有的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还有的是由于家庭不幸,就业问题等等。但根本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过不了关。为什么他们的心理素质那么低呢?
一、 学校有责任。
大学生自杀,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尤其需要认真反思,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大量事实表明,不抓心理健康教育,是导致学生自杀的重大原因。而学校制度体制及教育理念的缺陷,也极易造成学生思想的迷失,并终引发他们严重的价值错位问题,一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人倘若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就可能产生自杀冲动。另一方面,是高校的应对机制尚不健全,心理咨询机构还在建设之中,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二、 家庭的责任更大。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极为重要。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青少年自杀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家庭教育的不成功,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依赖性较强,情商低,适应能力极差。对自杀的大学生的父母的调查表明,不少父母对孩子爱的太过分。家庭出身与自杀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应看到一些家庭与自杀的统计结果似乎有分层的显著差异,那是因为“家庭教育造成的自我定位与社会认知是否协调造成的”。
三、 社会也有责任。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孩子出生以后,就开始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打下烙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心理疾病是可耻的,因而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被另眼相待。目前,在我国仍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谁家的孩子有了心理疾患,不是主动去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而是藏着躲着,或者不惜花重金请巫婆神汉。
四、 大学生本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杀和自杀者的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软弱型和未熟型的性格和自我性强、欲求难以满足以及耐性差的人就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我们国家的大学生的情况也是如此。不少大学生经不起"挫折",也不积极改善本人的心理状况。据调查,自杀的大学生在自杀前,很少有人去心理咨询。他们或者由于太封闭,不愿与人交往,也不知道去心理咨询。事实证明,有自杀企图的大学生经过心理咨询之后,他们的无助感无望感(hopelessness-helplessness)逐渐消失。斯内德曼认为,正是这种无助感无望感一直得不到缓解导致人自杀。
如何让大学生远离抑郁症?“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倪医师听完记者的讲述一声叹气,倪医师说,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不同于精神分裂症可能危害社会,抑郁症的患者会表现出思维迟缓、情绪迟缓、行动迟缓的三低症状,需要及时治疗,而且是可以治疗的。
学校:加强心理引导和职业规划
目前,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过程,但是学校从事就业指导和心理培训的老师太少,学生太多,不能对一些问题学生进行及时指导。学校应采用就业指导与心理普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心理普查找出问题学生,然后进行针对性指导。很多学校的职业规划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特长和社会实际。此外,学校应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多开学校招聘会。
学生:准备充分、扩大交往
学校和社会有很大的差别,大学毕业生一时还不能很少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所以,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社会关系确定职业,然后进行相关职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扩大交往,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该扩大交往,多参加招聘会,多参加面试。多经历一点挫折,心理就会更加成熟。
家人:充分尊重学生、适当建议
大学生尽管有些认识和选择不合理,家长要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哪怕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自己从教训中吸取经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进行适当建议。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多安慰,多鼓励,不要过多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