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不要忽略孩子的“隐形攻击”,背后可能是一颗渴望被看见的心
当提到孩子表达愤怒、不满的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发脾气、哭闹。然而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表现得挺乖,很顺从,但总是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
明明能吃完的饭,总要剩最后一口;催他走快一点,他反而不慌不忙,慢得出奇;你问他什么,他要么沉默以对,要么回答都行/随便/无所谓;更气人的是,每次犯了错,批评他,他总是虚心接受,却坚决不改。
这些行为,比起正面发脾气、哭闹,更令家长感到气愤、无语。其实,心理学上把这种软硬不吃、故意唱反调的行为,称为“隐形攻击”。
心理学家蒂姆·墨菲在《隐形攻击》一书中做了这样的定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积累的愤怒,在家庭中,父母往往是强势的一方,而孩子相对弱势。他们愤怒不满,却又无法直接表达,就会以这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01、如何识别孩子的“隐形攻击”?
想让孩子远离“隐形攻击”,先得学会识别最常见的行为表现:
拒绝沟通,装聋作哑,有情绪不表达,对父母态度冷漠;
遇到问题喜欢逃避,莫名其妙地掉链子;
表面上顺从,但喜欢敷衍,总是轻易许诺,却常常食言;
说话夹枪带棒,喜欢讽刺、挖苦、故意激怒他人;
......
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也许我们就该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被“隐形攻击”了?和孩子的相处,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02、“孩子为什么会做出“隐形攻击”?
观察发现,越是亲子关系不平等的家庭,孩子越容易出现“隐形攻击”的行为,常表现为:
父母太强势,对孩子控制太多,仅凭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管教、安排孩子的一切;
父母比较严厉、挑剔,经常看不惯孩子的某些行为,常常指责孩子;
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得不到尊重,被忽视和否定;
父母不允许孩子表现出生气、愤怒等情绪,看不得孩子对自己不满;
......
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一直受到父母的控制、严厉管教,却不敢直接反抗,心里一直积攒着愤怒和不满,就会用表面乖巧,但在行动上拖延、慢、“阳奉阴违”、故意出错等方式,发泄内心的情绪。但一直以来,很多父母都有一个情绪认知误区,认为会“控制”情绪、压抑愤怒,是孩子高情商的表现。这也是“隐形攻击”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原因。
还有一些性格急、脾气暴的父母,不但意识不到是自己的管教方式错了,不想办法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相反还会认为孩子只是简单的动作慢,甚至还会觉得孩子笨,然后继续催促、教训、苛责孩子。
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会在亲子关系中常常感到羞耻,自尊心低,而且会把“隐形攻击”作为一种秘密控制对方的习惯性手段,长大以后不仅会遭遇很多社交障碍,在职场中也会频频碰壁。
03、家长如何应对“隐形攻击”?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隐形攻击”的迹象,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我们和孩子,不是站在输和赢、对与错的对立面。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找寻办法、提供建议,才能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1.允许孩子表达愤怒、不满等情绪
亲子之间,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某些行为而流露出生气、不满、失望的情绪,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家长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就能够接纳和理解。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带着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对待孩子,重视他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愤怒,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正确管理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