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深悟“胖猫”之死:要爱自己,也要远离身边的“自恋型人格”
胖猫事件引发了社会关注,5月3日#胖猫谭竹#上了热搜。一个努力拼命的男孩倾尽所有去付出,但换来的却是无情被抛弃。2024年4月11日凌晨,在重庆长江大桥上跳了下去,再也没有醒来。
近期,一颗年轻星星“胖猫”黯然陨落,年仅21岁的他选择了跳江这条极端的道路。这一悲剧不仅令网友们感到惋惜,也引发了社会对年轻一代心理健康问题的深思,同时也将近些年热度居高不下的两性话题推向了高潮。
心理分析
心理医生分析:胖猫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不健全的原生家庭让他的童年缺乏安全感,并且自卑,总是被教育要成为一个好孩子,才能不被父亲或者母亲抛弃。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算外在条件再优秀,他们骨子里也会认为自己不够好,然后无休止地讨好别人,就像他的爱情一样卑微。
01、病理性迷恋的可怕
精神病学家Christie于1969年提出,在陷入爱情的过程中,人类会迸发出令人恐惧的力量来。而这种痴迷爱情的状态其实是一个连续谱的状态,谱系的两端一端是“真正的爱情”,另一端则被称为“病理性迷恋(pathological infatuation)”。而病理性迷恋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恋爱脑,特征就是:
1.极度渴望亲密和陪伴,要求与爱人随时保持联系,每时每刻报备行踪;
2.会为了维持联系而放弃自身需要,讨好伴侣;
3.害怕被抛弃,独自一人时会觉得不自在,受到一点冷落,都会觉得被抛弃。
恋爱脑越是在乎,越容易患得患失,渴望亲密和陪伴又敏感多疑,在感情中特别喜欢试探对方,习惯自我牺牲式的付出,独处的时候又怕被抛弃,一但能和恋人建立联系,就像抓住救命稻草。在恋爱过程中,会有明显的退行(regression,精神分析用语,简单来说是指心智退化到比实际年龄更小的阶段、像比实际年龄更小的样子去反应和表现)”。
所以,自己陷入爱情中辨别是否是健康的恋爱很重要,有心理学者表示,健康的恋爱是要求双方的感情必须是互惠/相互的。而且自我的功能也会得到增强。
自尊水平变得更高,精神面貌和希望感都得到提升,认知能力变得更为敏锐,直觉和创造性也会提高。而胖猫对谭竹的爱显然有点卑微了,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恋爱过程。
02、“爱人先爱己”
很多评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爱人先爱己”,毫无疑问此观点是切中肯綮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了“影子人格”这一概念,其指的是我们自我意识之外的一种存在,它对我们的行为、情感和思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据此,衍生出了“你爱上的人,其实是你的影子”这句话。
换言之,很大程度上个体恋爱的原因是为了追寻完整的自我,依靠对方的某些特质来促成自身人格的完整。显然,如将自己的“完整”依附于他人并不牢靠也缺乏理智。相较于在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缺失的“要素”,转身关注自己才是应行之义。
如果说爱上别人是爱自己的影子的话,那个体连本体都不会爱的话又如何达成对他者的爱。这并不代表着说,我们只爱自己。客观地说,爱自己是个极重要的人生课题,因它关乎个体的成长和生命质量。
但爱自己不等于自私和唯己,它一定是建立在个体的反思能力之上。不顾他人感受和道德约束的“爱自己”也终将走向深渊。我们还应看到,任何健康且正向的亲密关系都不会是一方消耗另一方的倾斜模式,一段亲密关系中有了解、理解、照顾和担当,唯独不该有失去自我。
03、远离身边的“自恋型人格”
爱自己以外也要远离身边的“自恋型人格”,拒绝消耗自己身心健康的存在。自恋型人格的个体并非无迹可寻,看似人畜无害、清醒独立且振振有词的个体特性终会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将本性显露。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备反思能力和理性思维的个体不会将“双标”和“既要又要”作为处世价值观,也不会把生活中所有过错都甩锅给他人并将生活当作辩论场,更不会操控人心精神控制他人来滋润自己的人生。
“自恋型人格”只能靠着本能和欲望活着,其具有一套强大的自我恢复系统,而其衍生出的“反驳型人格”更是会让他们在一次次“重创”中重新活过来。因此,没有人能够与具有“自恋型人格”的个体有效对话,他们心中只有自己。
事实上,“爱自己”和远离“自恋型人格”不只是要运用在两性关系中,任何亲密关系中都应认真思考这两个人生课题。懂得爱己、严以律己、直视人心、理性思辨是成长赠与我们最实用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