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自残、自伤、自杀门诊」痛并快乐着吗?了解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及干预策略
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后,最令父母害怕的事情,莫过于孩子有自残、自伤和自杀行为。比如孩子用小刀、玻璃片划伤自己,用烟头、打火机烫伤自己,用头撞墙,用手使劲掐皮肤,这都属于自伤、自残行为。
重度抑郁发作时,孩子还可能想自杀,旁人一个不留神,他们就有可能从楼上纵身跃下,或者抓起一大把药塞进嘴里。只要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一次,父母都吓得不轻,恨不得全天24小时都守在孩子身边,慎防悲剧发生。可往往这不太现实。
家长心里非常不踏实,想找孩子谈一谈,但又不知如何开口。既怕刺激了孩子,也怕进一步激化可能本来就不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自伤、自残、自杀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并提供一些父母理性应对的建议,希望对患者家庭有所帮助。
01
自残、自伤是患者在解压、自救
孩子的自残行为确实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孩子为什么要自残?他们通过自残想表达什么?自残的孩子是因为他们的感受系统由于不当的养育方式或者糟糕的成长环境而遭到了破坏,严重缺乏存在感。
自残的隐性语言就是“我是没价值的,但是我希望你能用‘爱我’或‘关注我’来挽救我,让我有价值”。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化地指责孩子为什么要干这种无法理解的傻事了。自残其实是孩子用他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让自己感觉好受。这是符合人的第一反应定律的。
这也说明,自残的背后,一定还有比自残更让孩子感觉难受的东西。孩子们在缺乏更多良性救济方式的时候,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从而选择自残。如果我们只是着眼于去制止孩子表面上的自残行为,而没有深入挖掘出导致孩子感觉难受的根源,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自残本质上是一种病态不适应。孩子没办法适应对他的生存及成长极为不利的环境,只能用这种病态的行为来加以抗争。从自残,很容易就联想到自杀。自残和自杀看似都属于自我攻击,但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自残者并不想死,而是希望获得应有的关注和价值的认同。换言之,自残只是一种手段,自杀则更可能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图丨副主任医师罗爱民为青少年看诊
02
自杀的心理根源:他们为啥不怕死?
那自杀行为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自杀与自残、自伤是类似的。可其实,两者之间的差别可大了。自残、自伤属于患者的释压及自救的一种方式,这说明他们还没有完全绝望。
可如果强烈的负性情绪越积越多,患者想到过去就痛苦,想到现在觉得困难重重,想到未来更是迷茫;他们就很有可能陷入绝望,恨不得马上从这种煎熬中抽身而出,然后就想到了自杀。所以,自杀的背后是一种绝望,是放弃自己与一切的心理。但自杀念头不代表自杀行动,这时他们往往还没下定决心。
可能是对死亡的恐惧仍大于生活中的痛苦,也可能是对某些东西有所眷恋,或是担心父母会非常伤心,或是因为他们曾经十分优秀,对未来还有期许,心存不甘。可是,如果病情不断恶化,一旦他们觉得活着的痛苦远远超越了以上因素时,就会决定自杀。自杀行为有可能是提前准备、策划的,也有可能是在短时间内作出决定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