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预防
【毕业生心理】大学生毕业心理分析及其缓释方
近年来,在高年级大学生中出现一种极为普遍的心理现象:进入大三后,同学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不毕业后的选择。是考研、出国还是找工作?若考研,报考什么专业和学校?若出国,去哪个国家?若找工作,去哪个城市?找什么工作?除了极少数目标明确选择坚定的同学外,大多数同学都对毕业选择感到茫然。奇怪的是,渐渐地同学们在宿舍里开始谈论这些话题,就像逃避瘟疫一样。每当有人不经意谈起这个话题,或不由自主地想起毕业后的去留,心里就会出现紧张、焦虑、忧郁、恐惧。
这种心理称作为“毕业恐惧症”。
一、恐惧选择
人的一生是选择的一生。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才能成为那样的人,如何才能实现你愿望的生活。你想去哪?有什么方式去。这一切都得由你自己做主。这种选择在哲学上叫做自由。可从人类实际的社会心理状况来看,大多数人受到习惯生活的影响,不太愿意选择新生活新事物。对自己未尝试过的生活抱有一种本能的观望态度,当自己必须做出选择时则会产生一种彷徨和恐惧。社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这一现象称之为“自由逃避”。
二、恐惧未知
未知是一个神秘的彼岸。恐惧未知是恐惧选择的更深一层的社会心理。当代瑞士神学家奥托发现,神秘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令人向往,一是令人恐惧。对乐观者来说向往多于恐惧,对于忧虑者来说,则恐惧多与向往。本来对于正待走向新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未来既是一种渴望和诱惑,也是一种恐惧和担忧。可当下的现实却使正常的恐惧和向往心理发生了倾斜。
三、恐惧社会
中国式教育是一种读书式教育,而不是人生式教育。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从幼儿园开始,学校像一座高墙,把学校和社会、学生和成人分割开。家长和学校普遍认为:学生时代唯一要做的就是读书,至于如何挣钱,如何当官,如何推销自己,如何更好的与人相处,如何获取幸福,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化解心理问题,这些安身立命的社会知识和人生知识却被看成水到渠成无师自通的自知。直到大学毕业走入社会时。大学生们才突然感到,自己对将要步入的那个世界如此“无知”。而另一方面,当临近毕业时,从各方面传来的一些信息更加令他们不安。:社会复杂、学校所学的东西与社会生活实际不一样和做人比掌握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等等。中国古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如今,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深切感知的却是:临到走入社会才知做人、做事的本事学的太少。
四、恐惧自己
从小到大家长和学校都给孩子们一个错误信息,告诉他们只要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学,就什么都好办。至今,在社会上仍流传着“考上大学穿皮鞋,考不上大学穿草鞋”的中国式经典劝学格言。这种传统的大学精英教育观,使家长和学生都把考上大学看成是获得社会地位的象征,使他们对大学毕业后的人生保持一种较高的期待;而真实的世界却是毕业生就业找饭碗面临重重困难。期待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所学专业和实际工作的普遍不对口,社会知识和实践的缺失,以及对未知、对社会的神秘恐惧、使许多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怀疑。他们不断的问自己:像我这样的人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吗?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创造幸福的人生吗?而这一切在走入社会之前谁也无法做出回答。
五、缓释方法
从心理学上来看,恐惧选择、恐惧未知、恐惧社会、恐惧自己本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但当这种心理叠加在一起对涉世未深被迫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却形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如何疏导、缓释这种心理,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应该探讨的话题,现有如下方法:
(一) 从当事人来说,首先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把毕业恐惧心理看成人人都有的正常心理,是大多数当代大学毕业生都会经历的心理成长过程。其次要运用由人及己的的类比推理,在心里对自己说,没有什么了不起,那些成功的幸福的人不也得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过程嘛。再次要有积极的面对未知、面对社会、面对新生活挑战的心理暗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后不要回避谈论毕业话题,同学们在一起要从美好的视角设想未来、向往未来。
(二) 从家庭和学校来说,要重视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变化。从情感上给予理解、呵护。从心理上给予鼓励和激励,从信息上多传递一些正面内容。
(三)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中国教育不仅要对缺乏创新进行反思,更要对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人生反思。这才是医治大学生毕业恐惧心理的根本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