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治疗
哈尔滨警察打死学生的心理分析
10月11日晚10时09分,哈尔滨糖果酒吧门前发生一起恶性伤害致死案件,造成被害人林松岭当场死亡,6名犯罪嫌疑人均为警察。前天,该事件中的打架现场监控录像在网上流传,并迅速引发关注。部分网友看过视频后,认为死者在这场斗殴中几次主动动手,袭击对方,也有不对之处。“这些警察确实非常克制,到了忍无可忍,被打得头破血流时才动手。这种声音进而引发更大争论……
网友的观点各成阵营,泾渭分明。那么,我觉得还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吧。犯罪嫌疑人的罪责留待法律、法官去抉择。
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其实在追究谁对谁错的时候,对于死者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在努力敲键盘、纠缠于对错的时候,对死者,对每个人呢又有什么作用呢?重要是事情背后的得失对我们会有什么或多或少积极的作用。
我在想,为什么杜松龄三次追打警察,对方的退让反而激发起无穷的斗志,终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呢?不由的感叹,做情绪的奴隶,真是害人害己。类似这种一点就着,不依不饶,“装牛逼”的心态和行为模式是怎么形成呢?
集体心理暗示:普遍存在的并非就是对的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重要的一个因素。
有句话叫“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不到东北不知道胆小……”。东北人的性格里有很多豪直爽朗的性格,这在人际交往中是很受欢迎的,这也是东北人在人群中容易第一时间受到认可的原因。但是,东北人尤其是男人普遍的意识里都有大男人的思维模式,会普遍认为斗狠是男子汉气概的表现。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选择武力来解决争端是常用的手法。
体院的专业性质更是崇尚体质层面的强弱,体院的学生更会倾向于用自己的身体优势来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他们用来争取成绩、荣誉的本来手段,这个没有什么对或者错的问题,只是人长时间在一种意识暗示下的自然反应。
但普遍存在的并不一定是对的,有些不应该的行为潜藏着巨大的危险—熟视无睹的危险:也许起初人们对其尚有一份警觉,但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潜意识中也许就把不应该当成了应该,把危险当成了安全。就在你不觉这危险的时候,危险开始袭击你了。不依不饶,结果把自己给饶进去了。
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
人类的“原我”(接近于本能)受到压制,个体就会感到烦忧和懊恼,其结果不是这种原动力消失或弱化,而是企图满足的要求更加迫切,就会改变方向而转移地方,这就产生了情绪。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甚至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对情绪不加克制,过于情绪化就容易对人对己产生负面的影响和后果。情绪是没法被消除的,越压抑,反抗的力量就越强。这也就是情绪在应激情况下会爆发到无可收拾的原因。
那么有没有办法去调整情绪呢?办法是有的,而且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的过程。简单来讲就是:正视它,接受它,放下它。
比如,我们遇到挑衅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看见我自己有需要爆发愤怒、宣泄情绪的需要,我接受这种需要,但我要放下它。记住,情绪没有问题,不要去压抑它,臣服它,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世俗价值判断:超越对错,关注得失
我相信所有该事件中的当事人在冲动之后没有不后悔的:六名警察本来工作之余是想要放松一下心情,结果一句口不择言,惹上一个“浑不吝”,被情绪冲昏头的结果是:伤害了一个年轻生命,自己将接受法律的严惩,身心都大受伤害。年轻的死者,家境富裕,锦绣年华,却连一个后悔的机会都失去。留下的都是一辈子的悔恨,值吗?!
国人普遍对是非很执着,可是世界上真的有对错吗?(你可以试一试找找绝对的对错),我觉得,对错总是相对而言的,在争辩对错的时候,却放弃了对得失的关注。
地震发生了,我们如果只是在强调地震局有责任,政府预报有责任,包工头有责任,恨不得人人成为道德卫士。可是有没有想过,一个个压在废墟下的生命其实并不在乎这些,他们需要的是时间和救援。
比如,三鹿奶粉的结石患儿,他们需要的不是三鹿董事长道歉认错,不是辞职来承担责任,而是强有力的医疗救治和将来的经济赔付,这才是负责,而不仅仅是承担过错。
通俗点说,装牛逼可以,但不要说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