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总是成为别人的“情绪垃圾桶”?3招帮你缓解“共情疲劳”!
“有段时间我特别抵触看到微信的未读消息,甚至连页面的小红点都不想点开,严重的时候卸载微信有一周时间。我太害怕看到一个朋友的消息了,每次跟她聊完天我都感觉身心俱疲,她永远都有倒不完的苦水,而我总是会非常投入地倾听,试图帮她解决问题,到最后结束聊天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疲惫感,早已超过她一开始的负面情绪。”——小芸(化名)
你也会这样吗?总是不自觉地卷入别人的情绪漩涡,最终使自己感到无力、疲惫和深深的挫败。
总被共情搞得心很累?
我们的共情能力,跟体力、精力、自制力一样,都是有限的,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这一点。英国临床心理学家西蒙·巴伦·科恩爵士在书籍《恶的科学》中曾经提到过:“人的共情能力,就像身高和其他特征一样,呈正态分布,而这也就意味着,在人类社会,有少数人的共情能力极强。”
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共情能力,是处在一个中等的水平位。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无时无刻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所以当你过度使用你的共情时,就会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
产生共情能力的因素
1. 特殊的职业和成长环境。
例如:医生、警察、消防员、律师......其次,在生活中,若你承担的一直都是照顾别人的角色。比如家里有生病的患者、遭遇过创伤的人,这两种情况下的人,会更容易吧“共情”当做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有必要无条件帮助他人。
2. 性格过于敏感。
在人际关系中,性格敏感的人总是会过于关注、在乎他人的想法,这也就使得他们很容易被影响。
3. 边界感缺失。
如果你总感觉自己要为别人的情绪买单,这就是一种边界感缺失的表现。比如当亲朋好友遭遇不幸时,认为他们能够求助的只有自己一人,于是“奋不顾身”给予帮助,希望救他人于“水火之中”。
4. 低自尊。
如果不是职业需要,一个人仍将大部分时间投身于他人情绪上的话,这个人极有可能是低自尊的。并且他会觉得,他人永远比自己/自己的家人更重要,予以通过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而提高自己的价值感。
如何正确地共情,避免共情疲劳
1. 既做到共情,自己又不被影响,这本身就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预期: 与其追求理想化的”不被影响“,不如先来观察自己是如何被影响的。这个观察,其实就是在倾听他人的时候,拿出一部分的精力来捕捉自己的念头和反应。当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被卷入的过程,也就逐渐有了跳出它的能力。
2. 敷衍式共情:糊弄不可耻,还有用放下“要帮对方解决问题”的执念。
要知道,大多数人就是为了倾诉,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很可能倾诉者本人都没有真正搞清楚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解决就更不可能了。
这个时候,可以尝试敷衍式共情,简单重复对方最后一句话,或者简单回应以下句子,比如: “嗯嗯,是是是”、“你说的有道理”、“我理解你的感受”、“对对对,太让人生气/难受/沮丧了”、“这不是你的错”……
为了防止对方询问你解决问题的方案,你要尝试先把这个问题抛给TA,先于TA提出,“你准备怎么办?”或者坦诚地说自己不知道。
3. 发觉自己开始“机械共情”时,停下来。
“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即使是对于专业助人的咨询师,也无法做到完全的共情,更不要说普通人了。不要把“共情”当成一件必须要做到的任务。 “无法再听这个人说下去”是共情疲劳的一个明显征兆,没有倾听作为基础,任何共情都是虚伪和浮夸的。这代表着倾听者需要暂时离开这种情绪的漩涡出去透口气了。
>>>>温馨提示:
共情是一种珍贵的能力,前提是你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理解和处理他人情绪的工具。“感同身受”是一件奢侈品,它需要饱满的能量、准确的理解力,和一点点机缘和运气,所以不要再强迫自己了。记住,在共情别人之前,先照顾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