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心慌、心悸…”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其实是惊恐障碍!
近日,28岁的小林(化名)十分烦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体突然出了问题。只要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心慌心悸,心烦气躁,什么都做不成。
上个月,小林与他人因事情发生争吵后突然感到头昏脑胀,浑身大汗,好像就要死了一样,被家人紧急送到当地医院的急诊科。“在等待120来的过程中,我只能坐在地上大口急促呼吸,然后全身开始麻木,从脚一直到脖子处,再慢慢到脸,到耳朵。”小林回忆说。
然而到了医院,小林做了各种检查,都显示没有问题,不明原因。但此后的那段时间,小林每隔一天就发作一次。“不知道原因,我几次去检查心脏/其他身体疾病问题,但都显示正常,医生也很无奈!”
昨日,小林又突发头昏心慌,浑身发麻,手脚颤抖,被家人送到医院经过紧急处理后症状又如期缓解,后来,经医生介绍小林来到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就诊。
精神科郭沈昌教授接诊了小林,经过面诊、量表、心理测评,完善相关检查,在排除器质性问题后,小林被诊断为“惊恐障碍”,郭教授建议其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图|郭沈昌教授为患者看诊
很多人表示自己也曾碰到这种情况,在遇到紧急事情时,经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心慌心悸。甚至有时候会四肢发麻,一度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但是到医院检查都没有发现身体有异常。
郭沈昌教授表示,其实,这些以为得“心脏病”的人,他们都没有身体疾病,而是遭遇同一种心理障碍——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
什么是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也称“急性焦虑”,是一种急性的严重焦虑(惊恐)的反复发作,患者往往体验到突然出现的高度恐惧(往往在几分钟内达到顶峰),可伴有心悸、呼吸困难、大汗、头昏、全身发麻等身体症状(自主/植物神经症状),继发出现濒死感或死亡恐惧,或者感到自己就要失控、害怕发疯。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惊恐障碍的发病率从青少年开始随着年龄逐渐上升,尤其是女性紧随青春期开始至成年达到高峰。
惊恐障碍的典型症状
惊恐发作: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期的、反复出现的惊恐体验,一般历时5~20分钟,伴有频死感和时空感,发作时意识清醒,事后也能清楚回忆。
预期焦虑:发作后间歇期仍心有余悸,担心再次发作,表现为虚弱无力。
回避行为:大多数惊恐障碍患者会担心下一次发作,并回避上一次发作时的场所和情形,患者常担心自己患有严重心脏、肺和大脑疾病,并反复去内科或急诊科就医。
郭沈昌教授提醒:如果患者已经在心内科反复就医,排除了生理疾病的可能,并且在一个月内经历三次上述症状,就要考虑是否患有惊恐障碍,并及时到正规精神心理科就诊,查明具体发病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惊恐障碍治疗的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惊恐发作的频率及发作的严重程度,也可减轻焦虑、回避等症状。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时长和用药量都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停药及减药需咨询医生,千万不可擅自停药,以免影响疗效。
心理治疗:可通过认知矫正和行为训练的方法,帮助患者减轻恐惧和矫正他们错误或歪曲的信念,通过深呼吸或其他放松方式来缓解他们的害怕与担心。
家庭护理: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患者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进行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家人的帮助下监测记录病情,并定期预约复查。
郭沈昌教授强调:惊恐障碍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本质是焦虑导致的躯体症状,是不会危及到生命的。“担心会突然死去或身体会变得很差”这种想法是焦虑导致的认知障碍,会使焦虑进入恶性循环,从而发作次数愈发频繁,无法正常生活。
治疗时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控制惊恐发作之后,常需配合心理治疗,才能消除预期焦虑和恐怖性回避。加强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消除未知的恐惧,才能减少疾病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