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科普 >

心理科普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心理科普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告诉我们什么?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151 发布时间:2023-06-07

    2021-2022年,在新冠肺炎感染的影响下,心理健康风险上升为全球十大风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民心理健康,在《“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加大了对心理健康的强调力度,明确提出“到2025年心理相关疾病发生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的发展目标。

    为了解当前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参考建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20万人次进行调查,并在本年3月发表研究结果——《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研究报告从国民心理健康整体情况、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情况、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情况及针对特定群体及特定主题进行研究分析,内容涉及各部分的情况概述、因素分析、建议倡导。
 


报告回答了以下问题:
 

国民心理健康现状如何?


整体情况:

    报告主要从抑郁和焦虑的维度来研究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超过80%的成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成年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本次调查的数据略低于2020年调查的数据。

影响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更高。年龄对心理健康情况有显著影响,在成年人群中,青年为抑郁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4.1%,25-34岁年龄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2.3%,显著低于18-24岁年龄组的风险,且显著高于3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焦虑风险检出率的年龄差异呈现类似趋势。

不同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月收入:月收入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收入越低,抑郁风险及焦虑风险检出率更高,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都最高。

不同收入下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职业群体:不同职业群体呈现各有特征的心理健康状况: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无业/失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不同职业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工作时间的变化:稳定的工作时长会有助于降低抑郁和焦虑,研究显示,相对每日工作时间于平时相似的调查组,每日工作时间比平时更多或更少、有工作岗位但基本没有进行工作、无工作岗位/失业/待业的抑郁或焦虑风险的检出率更高。

不同工作状态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工作倦怠:报告显示,在严重倦怠的组别中,抑郁风险检出率超过40%,存在工作倦怠但不严重的组别中,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4.4%,略高于平均水平,而不存在工作倦怠的组别中,抑郁风险检出率很低。

不同工作倦怠水平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朋友支持、婚恋关系:当缺乏朋友支持的时候,抑郁风险检出率(32.2%)远高于平均水平(10.6%)。从婚恋状态来看,已婚群体抑郁风险检出率最低,未婚无对象群体的抑郁风险最高。情感支持与工具支持具有相似的影响,而工具支持的影响略大。

不同婚恋状态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运动:数据表明,不同运动频率的各组之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而最大的差异是运动 和不运动之间的差异。不运动的人群(每周运动次数为0次),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2.6%,比每周运动1次的人群高10.5个百分点,比每周运动3次的人群高16.5个百分点。规律运动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焦虑和抑郁。从心理健康收益来说,单次运动为20分钟及以上即有意义。当每周运动频率大于1次时,20分钟以上的运动会产生更大的收益。

午睡:适度午睡对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不午睡组别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而午睡时长为30-60分钟组别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低。午睡时长与抑郁风险检出率呈U形曲线。
 


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青少年:

调查结果显示,14.8%的青少年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有“轻度抑郁风险”和“重度抑郁风险”),其中,有4%的抑郁得分较高,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有10.8%为轻度抑郁风险群体。本次调查相比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风险比例总体有所下降。

青少年群体中,女生比男生有更高的抑郁风险,多子女家庭中排行靠后的青少年的抑郁风险更高,住校生的抑郁风险更高,留守青少年的抑郁风险更高,且随着年纪增长,抑郁风险有升高的趋势。

调查表明,家庭关系不良、家庭结构不完整、经济条件差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风险因素,青春期发育与同龄人不同步,偏早或偏晚都有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作业量、睡眠时长不足、缺乏运动也与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密切相关。

大学生:

研究结果显示,78.52%的学生无抑郁风险,有16.54%的学生存在轻度抑郁风险,有4.94%的学生存在重度抑郁风险。有54.72%的学生无焦虑风险,有38.26%的学生存在轻度焦虑风险,有4.65%的学生存在中度焦虑风险,有2.37%的学生存在重度焦虑风险。

性别、户口类型、学段、学校类型、睡眠、压力、无聊、是否打算读研、学业效能感、恋爱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具体表现为:男生抑郁、焦虑的风险比例高于女生,城镇户口学生存在抑郁、焦虑风险的比例略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专科生的抑郁、焦虑风险比例低于本科生,本科生中,重点院校存在抑郁、焦虑的风险高于其他院校学生,睡眠时长越短、睡眠质量越差,抑郁焦虑风险的比例更高,而较高的压力水平(包括经济、学业、人际关系等)与更高水平的抑郁、焦虑有关。较高的无聊得分也与较高的抑郁、焦虑得分有关。

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越有信心,越有可能选择未来继续深造,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在恋爱关系维度上,单身想脱单的大学生抑郁、焦虑风险检出率更高。
 

报告提出了什么对策?


(1)继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规范性。

    可借助网络科技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率,并进一步加强规范心理健康队伍建设,提高优质服务资源的比例。

(2)推动心理体检普遍开展。

    近四成调查对象认为心理体验适合一年一次,约三成调查对象认为心理体检适合半年一次。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地区的一些医院、体检中心或健康管理中心开展心理体检服务,未来应进一步提高心理体检的覆盖面,将心理体检纳入健康体检的内容,并将心理健康服务与后续心理服务衔接起来。

(3)关注低收入与失业/待业群体。

    有效的心理支持需要从缓解外部压力和心理压力两方面入手,从缓解外部压力的豪赌来说,采取有效措施,其实给予支持和帮助,例如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想滚培训、就业扶持政策等。对于存在生活困难即特殊压力的个体,需要针对性地给予补贴或协助解决问题。从缓解心理压力的角度来说,应设法提供低价或免费的公益咨询服务,提供心理健康相关公益讲座和培训,从而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4)关注和支持青年群体,从外部支持来说,要为青年群体提供更多支持,解决婚恋关系的困难。

    例如,群团组织可以定期组织单身交友等活动,特别是工作环境中性别比例不平衡的行业,用人单位还要避免过多的加班,及时缓解过多的压力,同时还应关注青年人婚姻中的实际需要,提供支持和保障,例如住房、配偶落户等。从心理健康工作的角度,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婚恋观,提高青年群体解决婚恋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5)关注工作倦怠,加强职业指导,提供心理服务。

    研究中,超过1/3的调查对象自评处于工作倦怠之中,在工作层面,职工缺乏自主权/控制感、缺乏技能提升机会、工作负担过大/时间过紧,缺乏来自上级与同事的人际支持等,都让工作倦怠更可能发生。在个人层面,个人与工作特征不匹配、对自身苛求、缺乏应对压力的有效技能,也让工作倦怠更容易发生。因此,加强职业指导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也是减少工作倦怠的方法。

(6)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和支持。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人们普遍知晓规律运动、科学睡眠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从而让人们更普遍、更主动地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即使日常运动量没有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只要每周运动,心理健康状况就显著好于不运动的情况。午睡对心理健康也有显著影响,工作单位通过保障职工的午睡条件,不仅有助于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维护职工的心理健康。
 



 

报告给到我们什么启示?


    报告显示,年龄、压力、职业、人生意义感、经济情况、社会支持、婚恋关系、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从加强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来提高自我以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适当的运动即睡眠。研究显示,每周2次及以上运动,每次运动20分钟及以上,都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很好的保护作用。睡眠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互为因果。个体应该保障规律而充足的睡眠,若出现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等情况,应该寻找方法调整,严重的及时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2)个体对自身年龄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及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学习,并学习相关的应对方法,丰富自己的应对资源,保证自己在出现问题时有所觉察,并及时处理,避免“不知”“无助”的境地。

    (3)家庭系统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单亲、冲突、贫困等都是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父母可学习养育相关知识,提高正面管教、问题评估识别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单位(学校、社会单位等)也应提高对这部分个体的关注,加强对他们的支持。

    (4)“空心病”逐渐上升为当代青少年的严重心理健康风险因素。大量研究证明人生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缺乏人生意义,与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等相关联,而拥有人生意义,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等积极指相关联。

    这个结论提倡社会各界去思考如何提高青少年的人生意义感,学校可开展相关课程与活动,鼓励学生探索人生意义,政府机关也可加强职业定向教育、辅导与服务,加强宣传与文化氛围,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也可提供机会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确立人生意义。

    青少年个体也可通过学习、实践,了解自身兴趣、才能、价值观,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包括该职业的伦理价值观、社会贡献、对从业者的要求等,并为之持之以恒地努力。

    文章内容及数据来源:《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