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偏见和误解——青少年抑郁的“隐形杀手”
你知道吗?
我国中学生自杀想法的发生率为17.6%
全球约每5个青少年,就有1人正在遭受心理问题困扰
在青少年群体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
但是很多人对抑郁症讳莫高深,避而不谈
甚至,很多家长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身医学科专家指出:家长的不重视、外界的偏见和歧视以及患者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造成了诸多认知抑郁症的误区。
误区一:不存在抑郁的可能性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基本都不缺什么,但是他们承受的压力不比上一辈人少。
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和睡眠不足严重地损耗他们的身心健康,长期的慢性压力就会催生他们的抑郁情绪。
另外,身材焦虑和校园霸凌等问题也会增加孩子出现抑郁情绪的风险,要及时地调节疏导。
误区二:抑郁症只是心情不好
很多家长把孩子不爱说话、烦躁、发脾气当做是“心情不好”。
但是,如果有持续超过2周的心情不好,就不能考虑是“闹情绪了”,而是“生病了”,要咨询医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误区三:得了抑郁症很羞耻
有些抑郁症患者会觉得自己生病了是一种“耻辱”,无法对外界言说。
孩子和家长都对疾病讳莫如深,担心别人知道后会被孤立、看不起。
生病了不敢就医、不敢提病,不敢在别人面前服药,害怕诊断了“抑郁症”,就被贴了标签,一辈子背着抬不起头。
误区四:抑郁症不用吃药
有的家长认为抑郁症是心理问题,吃药也改变不了。调整心态就行了,不需要到医院治疗。
大部分的抑郁情绪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得以缓解或消除,但中重度抑郁症,自行康复的几率不高。
抑郁症并不可怕,也不难治,规范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方法,都能为患者提供帮助。
只要正视抑郁症,主动寻求医疗帮助,大部分患者都能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误区五:吃药有副作用,对身体不好
有的家长听说抑郁症要长期服药,认为“是药三分毒”,副作用大,对药物治疗特别抵触。
但不是每个来诊的患者,医生都建议药物治疗,通常中度、重度患者或风险较高时才会建议药物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出治疗方案,最大程度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误区六:抑郁症就是性格不够坚强
有些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确实有可能弱一些,容易陷入抑郁状态中。
但并不是所有抗压能力弱的人才会得抑郁症,很多坚强、勇敢的人也可能是抑郁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