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自杀学生的父母职业分布,排在前列的竟是......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少年(13 ~18 岁) 群体中,有高达27.4%的人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平均每年有15万名以上的学生自杀,而每8分钟就有1人结束自己的生命。什么样的父母,教出来的小孩更容易走向自杀?大家可能觉得是单亲妈妈、民工父母、低收入父母。
答案不是啊。据研究,自杀学生父母职业分布显示:教师、医护、公务员位列前三。
这些父母,自己本身相对比较成功,因此他们更希望孩子超过自己,没有办法接受孩子不如自己。他们给孩子的压力期望,容易给孩子带来不快乐、不幸福……尤其是教师行业,可谓“一骑绝尘”,让人不寒而栗!
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子女的印象,都是成绩好的天之骄子。他们何以成为自杀率最高的群体呢?为什么孩子会抑郁?
孩子被赋予高期待, 充当优秀范本
有这样一个抑郁的孩子,名叫小悦(化名),她的妈妈是高中老师。从她小学开始,妈妈就要求她不能掉下前三名,掉下就会打手心。而小悦竟然默默承受了11年,直到抑郁入院。到医院就诊时,小悦妈妈问得最多的不是“女儿病情怎么样”“需要怎么治疗”,而是——
她什么时间可以恢复好?具体多久可以重新复学?落下的功课应该怎样补?
小悦说,妈妈在乎的并不是她“这个人”,而是被当成“优秀范本”的女儿。因为妈妈自己也很优秀,从小就是奖状挂满墙的模范标兵,她绝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落后。
“我从小就活在妈妈的阴影之下,还有段时间很难受,特别想死,但一想到妈妈,我只能忍着痛苦继续做题,我不能成为她的耻辱。”调查显示,之所以教师家庭会成为杀死孩子的那把刀,是因为这一类家长,大多都较为专制。
他们深知知识与前途的联系,甚至会放大这种联系,不自觉给予孩子高期待。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在“我必须表现优异”的氛围中成长,一旦脱离这种评判标准,孩子便会承受来自家长的施压,久而久之孩子便被压垮,最终导致抑郁。
家长该怎么办?
教育孩子这件事情,太磨人。你越优秀、越专业、越自以为是,老天就给你“天才小孩”来折磨你,把你打回原形,变成微生物。你越控制,他就越逆反。怎么办呢?
01、成为孩子的倾听者与欣赏者
小刘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大学读书。一天,小刘抱怨导师。说到义愤填膺处,他说,我恨不得把他砍了。如果是你,你会不会苦口婆心,跟孩子讲一通大道理?小刘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他说:孩子啊,我们花这么多钱时间精力把你培养到这么好的学校,未来有这么美好的前途,你怎么能干“砍人”这种事情呢?来,我替你去。你把他的办公室位置告诉我,我明天替你去教训教训他!
这么说,孩子笑了。压力化解了。孩子愿意回家吐槽给你,不是要听你讲道理,而是要你共情他的委屈、难受、不容易。给孩子发自内心的付出,给他们低谷时的温暖,给他们坚定的托举。
02、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
①允许孩子有情绪、有犯错、不成熟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于成人世界的规则与潜规则不熟悉。犯错是正常的。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软弱,帮孩子找到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指责,用愧疚感来控制他。
②尊重孩子感受
孩子年纪小,但什么都懂。精神与心理出问题的孩子,往往难以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父母没发重视孩子的情绪不适,他们关注的只是面子工程——分数、升学、才艺。
其实,现在的孩子真的不容易:他们从小开始,没日没夜地读书,各种兴趣班各种卷,关键读到二十几岁大学毕业,还要要操心就业的问题……我们家长的责任是好好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压力,将生活的艰难扛在肩上,尽可能去包容托举孩子。
有能力的话多带孩子看看各个阶层人的真实世界。情商教育,越小越好教。一旦思维固化,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父母教情商,比社会教、职场教、领导教的成本要低很多,孩子试错的空间更大,而且从小学的功课可以祝福他一生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