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得了精神分裂症,预示着这辈子就完了?——分享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重性精神疾病,其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迁延,部分病人有慢性化倾向或发展为精神衰退。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偏见根深蒂固,在大多数人的传统印象里,一听某人有精神病,便唯恐避之而不及。
那真实的精神分裂症到底是什么样呢?今天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真实世界。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迹象有哪些?
小琳,是一名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生,自幼家庭条件优越,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很多人对她的描述都是,一双纯洁无瑕的大眼睛、天然未修饰的眉毛,脸上白白净净,一看就是从小被保护得很好的女孩。
在父母的安排下,她进入一家国企单位,可刚工作不到3个月便主动辞职,原因是觉得适应不了,完全处理不好跟同事的关系。
小琳隐隐约约总觉得有几个同事在背后议论自己,然而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每天上班内心都很煎熬。
由于天性内向,她也从未主动跟同事对峙。想着小琳年纪不大,家人便没有干预她工作上的事情。
于是,小琳逐渐切断了自己的朋友圈,不与他人来往,不找工作,变得越来越孤僻。
就这样过了半年,她开始时不时跟父母提及怀疑家里有辐射,说有人半夜闯进房间,给自己植入了芯片。
小琳开始埋怨家人,对母亲充满敌意,有时还跪地喃喃自语。家人这才开始警惕她的精神状态。
直到有一次小琳推搡母亲,父母见女儿的状态越来越差,这才下决心把她送入医院住院治疗。
图丨患者参加日常康复活动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家人的理解
住院期间,小琳逐渐向医生敞开心扉,她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阴谋里,耳边常有许多陌生的声音威胁她、议论她,认为自己一直被别人监视,甚至有时感觉身体不受自己控制。
经检查和医生反复问诊观察,小琳最终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这个结果对于小琳父母来说,简直就像天塌下来了一样,他们不明白自己百般呵护的女儿为什么会得精神疾病。
但痛定思痛之后,小琳父母决定继续好好照顾支持女儿。为此母亲向单位请了长假,专门陪女儿看病。好在经过治疗,小琳出院时精神病性症状明显减轻,看着爱笑的女儿再次出现,小琳父母喜极而泣。
精神分裂症患者坚持用药和复诊的重要性
出院后父母陪着小琳一直每月定期门诊复诊,至今从未缺席。
每次当小琳对未来缺少信心或者不愿继续服药时,父母都耐心劝解、陪伴,尽量不给她压力。复诊时医生也一直鼓励她表扬她,就像是相处很久的朋友。
到现在有三四年时间,看着小琳状态一天比一天好,药物也逐渐减了下来,目前只用小剂量利培酮维持,也未出现病情波动的迹象。
在这期间,父母给她找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她说她很喜欢,除了工作,还有父母的陪伴,这让她很安心。
两个月前她告诉我她相亲了,而且互相很有好感,小琳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这就是一个普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真实生活,她经历了病痛,也拥抱了希望。
虽然过程痛苦,但结局依然美好。通过这个例子想告诉大家,得了精神分裂症并不等于被“判刑”,明天并不会比现在更糟。
虽然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容易反复发作,是一种治疗难度比较大的精神障碍,但鉴于目前先进的医疗手段,只要坚持治疗,严格遵循医嘱,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需要医患合作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慢性精神康复科专家表示,接触病患越多越发现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了解远远不够。
无论是在门诊或病房工作中,医生应尽量以平等的姿态跟患者及家属多沟通,帮助他们识别哪些是疾病症状;
哪些症状的出现会带来较高的伤人或自伤的风险,哪些是药物副反应以及出现后如何处理。
此外,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服药以稳定病情。
如何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也是很重要的方面,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而良好的医患关系就是沟通的基础。患者和医生彼此信任去面对共同的“敌人”,才会让患者得到最大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