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媒体报道

【信息时报】孩子用英语和密码聊天防家长,专家建议家长: 谨记边界感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159 发布时间:2023-11-30
    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都希望参与其中。在家长眼中,全方位了解、关注孩子既是责任也是权利,但孩子未必这样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家长出于关心,会想方设法了解孩子。家长控制欲过度、亲子之间缺乏边界感,可能会让这种“关心”变成“冲突”,适得其反。如何把握这个度,对家长来说绝对是个需要修炼的“技术活”。
  
新闻热议
和家长斗智斗勇孩子用英语和密码聊天

 
    日前,一位妈妈在社交平台上传了一段视频,分享了自己和女儿“斗智斗勇”的经历,一时之间引发众多争议。原来这位妈妈的女儿刚上六年级,处于升学的关键时期,妈妈为了了解女儿最近的情况,于是趁女儿不在家偷偷查看她的微信聊天记录,结果却是满屏的英文聊天。女儿的“机智”,让这位妈妈哭笑不得。
 
    对于这位妈妈的分享,网友各有看法。有网友认为,妈妈的做法侵犯了女儿的隐私,并且该网友说出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因为小时候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还把这事当成笑话,逢人就说,所以这位网友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心里十分反感,从此再也不写日记,甚至对父母也产生心理隔阂。
 
    但也有网友表示,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查看聊天记录是担心孩子早恋会影响学习,还有可能受到伤害。毕竟最关心孩子的永远都是父母,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因为侵犯孩子的隐私而对此不管不顾,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和伤害。
 
    类似的新闻还有,一名“10后”学生为防家长偷看微信的聊天内容,自创“摩斯密码”聊天,仅用几个标点符号便能够交流,看似“鸡同鸭讲”,实则与聊天对象有着相当高的默契,双方还对答如流,家长都看懵了。


  
家长心声
不少家长坦言想了解孩子的一切

 
    越秀区家长叶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已进入青春期,因此会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他的聊天记录,我们没看过。我们只能保持好心态,努力做到对孩子尊重和信任。”
黄埔区二孩家长张先生认为,青少年多数不想给家长看微信聊天内容,而家长想了解孩子成长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与其“偷看”,不如多和孩子沟通聊天。
 
    海珠区二孩家长陈先生坦言,自己虽然很关心两个孩子的一切,也确实想看聊天内容,但不会私下偷看。对此,他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征询孩子们是否同意。“只要亲子关系融洽,家长问孩子要,孩子一般也会给家长看。我看完会作为人生导师给意见,但不强求他们一定听,如果不想给我看,我也会问明原因;如果涉及隐私,我会尊重他们,真的不会看。”陈先生说,大儿子已经进入高中,目前很多事情孩子还会和父母商量,“和孩子沟通后就自然不用看(聊天记录)。”对于儿子日后成年,陈先生表示只会指导大方向,细节由儿子自己把握,同时要让儿子明白父母是希望尽己所能为他提供帮助。
  
专家解析
青少年遮掩“小秘密”是天然矛盾心理


    当孩子逐渐长大,家长会发现孩子和自己有了距离感,“小秘密”也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刘宇翱说,青少年本身是充满矛盾冲突的群体。他们步过幼年、小学进入初高中,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心理冲突——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尽管由于客观实际能力有欠缺,他们可能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或掌握全局,但他们强烈渴望独立的心理追求,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证明自己长大、能够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他们不希望家长干预自己的事情,会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
 
    聚焦青少年“斗智斗勇”逃避家长“监视”聊天内容的做法,刘宇翱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青少年之间的聊天内容可能本身没有问题,但家长与孩子对一件事的认识可能存在不同,从而引起误会,严重者导致一些矛盾和冲突。第二,聊天内容被家长“监视”和“偷看”,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引起不满情绪。第三,“监视”和“偷看”聊天内容会导致父母和孩子间的信任感被破坏。“作为孩子,会疑惑父母为什么要偷看?在没有做错事的前提下,还被父母偷看隐私,孩子会觉得父母并不信任他是个好孩子,也不信任自己可以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会感到心里不舒服、委屈。”
 
    刘宇翱提醒说,青少年在客观实际能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用稀奇古怪的方式逃避父母“监视”“偷看”,如果孩子有很强的能量,可能会和父母引发强烈的冲突。
  
家长“偷看”出于关心但缺乏边界感
 
    谈到一些家长“监视”“偷看”孩子聊天内容,刘宇翱认为,这是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希望能给孩子全方位的关注,不希望孩子出现任何问题。然而控制欲太强、边界感很弱,忽略了孩子正逐渐成长起来,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以及建立和父母之间适当的边界,这就容易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
 
    家长希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帮助,可以尝试建立足够优质的信任关系。随着孩子成长,他们的判断力也在不断成长,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而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家长要成为一个“无论孩子什么时候、带着什么问题来寻求帮助都可以提供给予包容和支持”的角色,同时也尊重孩子隐私,相信孩子有一定能力,不过度干预孩子的私人空间和信息。
 
    刘宇翱发现,在一些来访的亲子家庭中,家长清楚知道自己控制欲强,也明白自己没有和孩子建立起适当的边界感,甚至也懂得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理论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做不到,这可能与家长的成长经历有关。刘宇翱建议,这些家长可以找专业机构做关于个人成长的心理咨询。
 
    另外,父母对孩子成长要有合理的期望,要充分认识到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变化是很急剧的,需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才能跟上孩子的发展。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心孩子的社交、情感生活,而是要认识到孩子需要独立性和自主权,如与孩子产生很难调节的亲子关系问题,去寻求专业帮助会更加科学有效。
  
把孩子当“朋友同事”,坦诚说出担忧
 
    控制欲强、缺乏边界感,是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那么如何帮助家长降低控制欲,加强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感?刘宇翱认为关键在“沟通”,“把孩子当成一名成年人,把孩子当成同龄的朋友、同事去对待,当我们对同事或朋友感到好奇时,是否会用‘天然’的特权去‘监视’‘偷看’他们呢?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正常成年人也不会这么做。”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和家长不对等的关系天然存在,很多家长却容易忽略这个问题,导致家长会觉得自己所做的行为是没有问题的。其实家长抽身出来,再看这种不对等关系,就会清楚地发现这并不合适。
 
    刘宇翱说,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事情感到好奇,可以直接开诚布公地聊一聊问一问,所有想法和担忧都应该优先和孩子谈谈,甚至可以向孩子提出要求,然后一起探讨商量。
 
    “进行任何干预前都要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后再干预。当亲子间信任建立起来后,家长也有安全感、稳定感,就会发现孩子的事情不需要通过‘监视’和‘偷看’,孩子也会主动愿意跟家长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