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媒体报道

【信息时报】先理解,再沟通,助力孩子远离消费陷阱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200 发布时间:2023-03-31

    当前,各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在这过程中,儿童消费市场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消费意识在逐渐增强,但由于他们思想尚未成熟,相比成年人更容易掉进消费陷阱。专家表示,分析并理解青少年消费行为,与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沟通,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远离消费陷阱套路,从小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

数据:儿童消费市场规模达5.9万亿元

中国儿童产业中心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80%的家庭中,儿童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接近30%~50%,家庭儿童消费平均为1.7万~2.55万元,整个儿童消费市场规模每年约为3.9万亿~5.9万亿元。新一代父母育儿观念转变,愿意为孩子成长多花钱,刺激了儿童消费产业的发展,儿童零食、儿童玩具、亲子教育等的需求越来越大。

场景:网络消费套路多

    互联网时代,消费群体的消费方式和需求已发生很大改变,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更是早早习惯网络化生存。一方面,青少年接触各种广告的渠道更多,孩子们想要市场上好玩有趣的新东西;

    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对金钱并没有明确概念,加上他们人生阅历还不丰富,在面对诱惑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袭时抵抗力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误导,出现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如网购、打赏、充值……当网络时代带来的消费越便利,未成年人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就越应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案例:游戏免费送福利实为陷阱

    游戏中需要消费的场景不少,购买稀有道具、皮肤和服装,开通会员送福利……玩家不经意间点击按钮,可能就会被悄无声息划走一笔钱。

    2021年,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警方破获一起网络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陆某以免费送游戏皮肤为诱饵,10分钟内骗取9岁少年晓岚(化名)2万元。在聊天软件上,陆某向晓岚透露,自己的游戏人物皮肤、装备可以用手机扫一扫免费领取。

    晓岚立即用家长的手机操作,扫码“领取”免费皮肤。但是,所谓的皮肤、装备没有到账,晓岚产生怀疑,追问陆某。陆某以各种理由搪塞,后来更直接拉黑晓岚。晓岚赶紧告诉父母,父母查看手机得知,晓岚使用他们的支付宝向一个App多次充值,每笔金额2000元至1万元不等。

分析:文具盲盒诱导孩子盲目消费

    盲盒本是一种玩具形式,如今却“入侵”各种领域,变成诱导盲目消费的“盲”盒。在未成年人中,文具盲盒、卡片盲盒都能引起“大消费”。

    前不久,浙江宁波的一名消费者向宁波市消保委投诉:孩子为抽取某一个文具盲盒隐藏款送人,竟连续购买24支笔的套装共20套,总价2000元。这种盲盒里面的产品不同,受众也有差别。比如动漫卡片盲盒,在中学男生中就十分流行。有初中学生表示,平时会将零花钱攒下来买盲盒,一年花费约3000元。

分析:消费未被满足造成亲子矛盾

    在消费驱动中,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广告和周边人群的影响冲动消费,不仅父母的钱包被“撬动”,也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2018年底,杭州市余杭区16岁少年小程(化名)和朋友各出资一半,购买了一双价值8000元的运动鞋,但瞒骗父母购买鞋子只花费600元。

    因清洗鞋子花费50元,父亲嫌贵一气之下将鞋子砸在地上损坏了,小程不知如何向朋友交代,也无法向父亲讲明这双鞋实际价值8000元,于是冲动地到派出所报警求助“处理”爸爸。2022年,江苏连云港一名男孩想买玩具,但家长觉得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所以拒绝了孩子的要求,而且还当众打骂孩子。

    结果男孩“出口伤人”,在街上死死咬住妈妈的胳膊不松口,母子双双摔倒在地。路人劝说很久后,男孩才终于“松口”。
 


建议:真诚沟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陈佳分析:学龄前儿童的消费欲望以本能为主,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对喜爱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因此也容易形成孩子之间的攀比。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分化程度,在和子女不得不分开居住的情况下,有些父母会通过物质满足代替亲子陪伴。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消费往往带有社交属性。为了显示合群,孩子们会倾向于购买符合自己小圈子的物品,用来彰显身份;为了表明自己过得更好,孩子们也会购买更加昂贵、稀缺的产品。

    另外,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我如何适应社会”等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要追问的重要问题。他们习惯于通过同辈群体之间的消费认同来获得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在消费上,如果父母没有从小加以引导,可能会让孩子造成心理挫折。”

    首先,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营造民主、快乐、真诚的沟通交往模式,结合家庭实际情况、消费能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孩子小学阶段是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家长应抓紧这个时期帮助他们养成规则规范。

    可以尝试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如果孩子能剩下一些储蓄起来,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孩子大手大脚甚至要求越来越多,家长则要及时引起重视。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适当的体育运动、亲子游戏,减少物质消费替代亲子陪伴的现象。

    “可以利用好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力,家校合力在校园里弘扬勤俭节约风气,让班上一部分拥有正确消费观念的孩子逐渐影响其他同学,由老师、家长、孩子一起解决青少年非理性消费问题。”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