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媒体报道

【信息时报】恐吓伤害孩子,分离也有影响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140 发布时间:2023-09-04
    暑假期间,父母和孩子在朝夕相处中难免会产生摩擦,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经意都会用吼叫的方式进行制止,或者用语言进行“遗弃恐吓”。不过,专家表示,虽然“恐吓式教育”见效快,但这些做法往往会对孩子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

事件回顾

    今年2月下旬,在广东某地,网友陈女士拍下了家长在楼顶恐吓小孩的场景。视频中,在8层楼高、没有围栏的楼顶天台上,一名家长抓着孩子,另一名家长则用条状物抽打孩子,做出想要往楼下扔的动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弄假成真”。孩子拼命地尖叫,哭喊的声音听着让人着实心疼。据悉,有民警随后到场,但因为没有找到当事人,最后只好离开。

    专家表示,对于孩子的教育,采取这种“恐吓式”教育,完全不可取,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换位思考,互相沟通。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恐吓,效果肯定会适得其反。

恐吓式教育
不同年龄孩子受伤害程度不同


    在我们身边,有时候或许会听到这样的对白:“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我要把你丢掉!”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成长过程中,却常常不得不用听话甚至讨好的方式去获取爱。然而,有一些孩子,无论如何讨好或听话都得不到父母的爱,总是看不到父母眼中的温暖,甚至听到父母威胁要离开他、抛弃他。这些不经意间的话语,无意中在孩子内心深处种下了“我随时都会被遗弃”的恶念。而当孩子长大后,遭遇失恋、失业或者其他挫败时,昔日的伤口就会成为引发他们惶惶不可终日的“定时炸弹。”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李家蕊表示,语言恐吓要离开孩子、遗弃孩子,对孩子的影响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和个人情况。如对于“遗弃”事件中12岁的孩子,这种严重的恐吓语言甚至实施遗弃可能导致以下影响:

1. 心理创伤:使他们感到无力和自卑,陷入“父母为何不要自己”的负面思考,他们可能会内疚自责,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2. 自尊心受损: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打击,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产生怀疑,降低自信心。
3. 孤独感和失去信任:让孩子感到被孤立和无助,他们可能失去对家人或他人的信任感,因为他们可能认为没有人会关心或保护他们。
4. 情绪问题:这种恐吓和遗弃言语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抑郁和愤怒等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产生睡眠困扰、食欲改变、社交退缩等情绪问题。

    李家蕊表示,“恐吓式教育”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

1. 幼儿(6岁以下)

    幼儿通常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不一定理解父母所讲的话或所做的行为,但他们会敏感地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和态度变化。这种恐吓语言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情绪不稳定或其他表现问题,如睡眠恶化、食欲降低等。

2. 儿童(6~12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理解语言的含义。他们会思考,父母为什么这样对自己,是不是自己有问题?包括父母吵架、闹离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会认为是由于自己而导致的,因为自己不够乖、不够好,所以父母产生矛盾了。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语言恐吓,可能会使他们过度内疚和自责,并感到恐惧和孤独,也可能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出现问题。

3. 青少年(13岁及以上)

    对于青少年来说,“恐吓式教育”可能加剧他们已经存在的身份认同和情绪问题。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自我价值感低、安全感缺失,他们可能表现出自伤行为、自我贬低、退缩行为、与家人关系紧张等问题。

    李家蕊提醒家长,无论面对任何年龄段的孩子,家长都要注意语言的杀伤力不容忽视,不要用孤立或者遗弃的语言来吓唬孩子。如果孩子因此产生心理问题,他们需要家人和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关爱,以帮助处理这种心理创伤。及早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可能有助于恢复他们的情感健康。

假期送孩子回老家
这样做能降低“分离”伤害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在身边,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利的首选。但如果暂时受条件限制,需要选择“分离”,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其他亲戚处,如何做才是对孩子有利的?

    李家蕊表示,到了寒暑假,送孩子回老家等类似情况也会变得普遍,跟父母分离,对孩子而言会有一定影响,但“分离”所产生的影响是好还是坏,受青少年的认知和理解影响,某种程度上这取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这样说
把“分离”当成挑战把语言转为正面力量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和解释“分离”时,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如果是孩子长时间在家给家长带来心理包袱,嫌孩子烦想甩掉,这种“分离”会让孩子很受挫;如果是父母认为自己是选择了“工作”而放弃了孩子,这种愧疚感也会通过言语传达给孩子,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因此严重受损。

     “不妨换种心态,告诉孩子放假送去爷爷奶奶那里,是让他们锻炼自我管理、体验独立感觉。这样可以把‘分离’当作一种挑战,把语言转化为对孩子的一种力量,对他们产生正面作用。”不过,李家蕊提醒,6岁以下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有限,不一定能理解父母所说的话,最好是避免分离的情况。

这样做
 “分离”后保持沟通回家后注重心理建设


    当孩子回了老家,不在父母身边,父母要创造机会多和孩子接触,比如打电话、通视频等等。通话时间有限,父母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与成绩,不能忽视孩子的生活与情感。这样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误会:只有当我成绩好、表现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这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内在动力,还会让他们歪曲父母对自己爱的认知。

    与孩子通话、视频的时候,父母可以先带头分享自己的生活内容,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说一说工作上取得的收获,让孩子知道,对父母袒露心声是安全的,引导孩子打开话匣子,向父母表达感受,让亲情得以流动。

    当父母把孩子从老家接回身边后,首先,要注意允许孩子与代为照顾者保持亲密。其次,作为父母需要知道,与孩子建立亲子间的亲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对此心中要有合理的预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接回身边的孩子,要注意维持心理关注,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