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媒体报道

【信息时报】“苦难教育”其实有更好的方法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141 发布时间:2023-11-02

    假期出门旅游原本应该是孩子心中期盼的娱乐项目,然而有妈妈为了锻炼孩子,让旅行变成“苦难”。近日,一位妈妈在网上发布暑假和女儿出门旅行的视频,两人买无座票坐火车,只能站在过道上、坐在行李箱上吃泡面,女孩被挤得缩着身子,看起来非常尴尬。

    “苦难教育”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没有困难创造困难”这种方式是否过激,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孩子越挫越勇,种种讨论引发热议。

    我知道苦难无法使人更高贵,反而使人更卑微。它使人自私、猥琐、狭隘、猜忌。它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在细小的事情上面,它没有使人超越人本身,却使人称不上真正的人。我曾残忍地写到,我们不是从自己的苦难,而是从他人的苦难中才学会了顺从。——毛姆《总结》

苦难教育能被理解偏激做法不被接受

    在妈妈带女儿坐绿皮火车出门旅行的视频中,妈妈的配文是:“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无座慢车,给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网友评论:“为啥要买无座车票?又不是什么急事,出门提前规划啊。”妈妈回复得理直气壮:“我想,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这种“没有困难创造困难”的“苦难教育”方式引发网友热议。

    记者采访广州二孩家长谭先生,他认为“苦难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作用,“我也会给儿子报名参加徒步、爬山、警训等训练营,这可以培养孩子坚韧的品格,也能提高他的身体素质。”

    90后男孩康康表示可以理解父母希望孩子从苦难中成长的想法,但他对这种做法持有异议,“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苦难’,父母辈物质生活条件的苦难在如今已经得到极大改善,完全没有必要让孩子再吃这种苦。再说了,如今这个年代并非只有甜没有苦,比如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上,依然有很多挑战需要我们去攻克。”

    90后女孩骆骆认为,视频中妈妈故意制造苦难还美其名曰“我吃过的苦,也得让孩子感受”,这种心理非常奇葩而扭曲。感觉这类父母见不得自己的孩子过得舒服。
 


专家分析
苦难教育容易对孩子心智发展产生伤害


林中钊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林中钊分析说,妈妈带孩子坐火车故意买无座票的举动,从正面影响推测,有助于塑造后代坚毅的性格,通过承受挫折有助于提高孩子对逆境或困难的适应能力,但视频中妈妈用来提高孩子抗逆力和心理韧性的方法相对严厉。

苦难教育方式偏激容易伤害孩子心智

    父母辈在其成长过程中普遍经历过当代孩子难以想象的苦难,这些苦难的根源来自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些无形的客体,或多或少对他们造成心理影响甚至是创伤。而作为个体不能直接还击,其产生的创伤性感受和体验就会储存在潜意识里,但难以被察觉。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早年造成的心理创伤、遗憾一直未能得到弥补,一直在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当他们成为父母,看到孩子物质生活的富足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妒忌”。在追求补偿和社会比较两个机制的综合作用下,他们可能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妒忌”不是一般意义上受主观意识控制、主动与人比较或带有贬义色彩的行为,而是一种受潜意识影响、本人也无法察觉的本能性行动,同带有恶意、加害性质的情绪有区别。

    在心理学上,任何对目标实现产生阻碍的事件都可以称之为挫折。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苦难可以被视为挫折的一种。个体受到挫折会产生攻击能量,当施加挫折的是无形的客体,或者力量过于强大而个体无法还击时,一般人会选择比较安全的对象来宣泄攻击能量。视频中妈妈把这种攻击能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是心理学上比较常见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Kick the cat)

    一种隐喻,描述在组织或是家庭中位阶较高的人,可能会通过责罚位阶较低的人来转移其挫折或不满,而位阶较低的人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将挫折发泄给位阶更低的人,因此产生了连锁反应。举例来说,爸爸在公司被老板责骂,因此回家后骂小孩,小孩不开心,于是去踢猫。

    林中钊认为,苦难教育是比较偏激的育儿方式,对孩子心智发展容易产生伤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适当接受挫折教育也没有问题,但没有必要主动营造这种高压环境,创造困难为难自己。”如果长期生活在被打压的环境,承受高强度压力,而又得不到正面反馈,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容易变得悲观消极,造成心理创伤。

父母吃苦给孩子看或使亲子关系扭曲

    除了让孩子吃苦,还有父母会上演“自己吃苦给孩子看”的戏码。有网友吐槽,自己的父母明明不用吃苦,但非要给自己找点罪受,还要展示出来。例如,明明有电饭煲,妈妈偏要凌晨四点起床烧柴火煮饭,然后告诉孩子她很辛苦。

    对于家长吃苦后又要抱怨的做法,林中钊认为,这是激发矛盾的做法。“吃苦是主动选择的行为,之后又要抱怨并且传递给孩子,会使年幼的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长期接收失败、难过等负面信息,而从来没看到成功、正面的内容,在看不到希望、没成功经验的环境中成长,这样的人生是绝望的。”家长无法树立正面榜样,孩子从父母身上看不到希望、得不到正面良好健康的教育,也会让孩子无法对家长建立信任,这会使亲子关系扭曲,对亲子关系产生破坏性影响。

周励 正面管教资深导师、中科院心理学博士研修生
用更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既有收获又有贡献

    聚焦视频内容,正面管教资深导师、中科院心理学博士研修生周励结合日常家长咨询分析这种“苦难教育”。

    首先是出发点。作为家长,首先要清楚自己这种“苦难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是认为当代物质生活条件太好,孩子不知感恩,所以要让孩子坐绿皮火车还故意买无座票?还是希望孩子通过坐绿皮火车体验另一种生活,感知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这两种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被动惩罚,后者是积极体验。

    其次是目的。每个孩子天性不同,成长环境造就的安全感和自信程度也不一样。有些孩子越挫越勇,经受苦难、挫折有利于他们锻造坚强的个性;而有些孩子生活在父母强势打压或者故意哭穷创造的“困难”生活环境中,可能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对其成长起反作用。
 

    第三是方式方法。“苦难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有讲究,相比“没有困难创造困难”,周励认为家长能找到更有建设性的方法。例如带孩子去做志愿者,帮助困难家庭,或到农村参加支教活动等等。一方面能让孩子看到和体验不同人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过程中感受到付出的意义,体会到帮助别人的价值感,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是对社会有贡献的。

    最后注意“苦难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发育阶段。不同年龄的孩子能够承受“苦难”的程度不一样。同时,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感到过度羞愧,因为羞愧会让人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没用、不值得被爱、不配拥有好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是不愿意看到孩子吃苦的,他们非常努力工作,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他们不用吃自己吃过的苦。”周励表示,有时候,网络视频可能有夸张或者带节奏的嫌疑,作为家长要明确自己教育的初心,“可以用更适合的方式,不是为吃苦而吃苦,而是让孩子从吃苦中有所学习,同时又对别人有所贡献。”